您现在的位置:

关于转发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6-04-28 浏览量:1020

关于转发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和改革局、科技局、财政局:
现将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关于转发加快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云工信原材〔2016〕136号)转发你们,并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统一认识,切实增强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信心
新材料涉及领域广泛,一般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和产生新功能的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其范围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产业升级不断发生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六大领域:①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具有独特的声、光、电、热、磁等性能的金属材料。②高端金属结构材料。较传统金属结构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韧性和耐高温、抗腐蚀等性能的金属材料。③先进高分子材料。具有相对独特物理化学性能、适宜在特殊领域或特定环境下应用的人工合成高分子新材料。④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在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上新出现的具有耐磨、耐腐蚀、光电等特殊性能的材料。⑤高性能复合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异质、异型、异性材料(一种作为基体,其他作为增强体)复合而成的具有特殊功能和结构的新型材料。⑥前沿新材料。当前以基础研究为主,未来市场前景广阔,代表新材料科技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材料。
基于矿产资源和产业基础比较优势,以“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目标,推进重大技术集成创新,我市在有色冶金、磷煤化工、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技术进步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新材料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稀贵金属材料及应用、金属新能源材料及应用、液态金属材料及应用、催化材料及应用、锗红外材料及应用、氯化法钛白粉等产业化项目示范引领作用日趋明显,经济效益不断增强,集群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贵金属、化工、电子信息、建筑、新能源等新材料产业产品结构体系不断丰富,各有关行业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不断成长。研发创新和产业孵化基础条件不断完善,创新团队和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创新发展新材料产业的技术研发支撑体系日益增强。尽管同先进发达地区相比,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中尚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缺乏、市场结合度不高、品牌标准建设滞后、活力动力不强等问题,但丰富的资源条件、相对健全的新材料产业体系、独特的区位优势等,必将为我市新材料产业跨越式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二、发挥优势,着力培育特色明显的新材料产业
在提升现有光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基地、稀贵金属精加工及新材料生产基地创新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有序推进钛及钛基新材料产业基地、锗及锗基新材料产业基地、锡及锡基新材料产业基地、铜基新型结构材料及全国重要的铜、铝深加工基地建设。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造等产业对先进材料的要求,依托区位优势,着力培育特色明显的新的新材料产业聚集区。
--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以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高海拔输变电设备以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对轻质高强结构材料的需求为导向,加快先进熔炼、凝固成型、气相沉积、型材加工、高效合成等新材料及其关键零部件制备技术集成及专用成套设备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钛合金、铝合金,高强高韧、耐热及抗腐蚀铝钪合金,高温钛合金、铑基和铱基高温抗氧化合金、贵金属高温铂族涂层等新材料。
--以第五代移动通信、先进半导体、大数据、新一代红外和微观夜视探测器等领域对大直径锗单晶、超高纯锗单晶、大直径高纯度晶硅基片、高纯四氯化锗、四氯化硅及砷化镓、磷化铟等新材料及器件的需求为导向,实现相关材料产业化,并提升封装产业和测试的自主发展能力。
--以3C数码电子消费产品电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和储能电池对高性能正、负极材料的需求为导向,加快前驱体合成技术攻关及专用设备开发,推进相关材料产业化。
--以高性能诊疗设备,高值医用耗材,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生物3D打印等领域对钛合金、镍钛合金、钴铬合金、氧化锆及医药用铝箔等新材料的需求为导向,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推进相关新材料及器件产业化。
--以液态金属在先进芯片冷却与能源技术利用、电子信息与先进制造、医疗健康技术、柔性智能机器制造等领域的拓展应用为基础,加快液态金属印刷电子、金属室温3D打印、合金材料、印刷功能墨水、先进散热技术、热界面材料、国防应用技术、能源利用技术、生物医用材料技术、智能机器等“十大技术和产业”发展,扎实推进“液态金属功能材料、产品及技术输出商”的液态金属谷建设。
--以绿色低碳环保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快创新发展精细磷化工、特种陶瓷、新型墙体、高纯石墨碳材、人造宝石、有机硅、石头纸、玄武岩纤维、碳化硅新型不定型耐火材料和纤维、硅藻土、高岭土等新型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适时推进石油炼化、新型煤化工等副产物质不断向高端高分子材料产业转化。
三、突出重点,健全完善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建设
加快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关键在于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新材料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创新网络。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围绕新材料产业重大共性需求,采取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新模式,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形成一批新材料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开展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建设一批促进新材料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规范服务标准,开展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评价、技术交易、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强新材料领域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产学研用联合开发重要技术标准,积极参与新材料国际标准制定,加快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积极推动军民共用特种新材料的研发,加快技术双向转移转化,促进新材料产业军民融合发展。
四、优化环境,强化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
按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市将明确一名市级领导统筹协调全市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并通过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新材料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重大事项,承办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协调服务和工作推进等具体事宜。各县(市)区政府应尽快建立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围绕集群发展特色新材料产业、建设“双创”服务平台、优化投融资政策环境、统筹各类创新及人才资源、建立投融资保障机制、健全第三方服务体系等方面,积极创造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力争尽快取得重大突破。
请各县(市)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尽快摸清辖区内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基础条件,提出创新发展特色新材料产业的思路目标、重点方向、保障措施和正在实施(或拟实施)的项目情况,于2016年4月30日前以书面形式(含电子版)报送昆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委。

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高新区金泰国际一期9栋704、705、706室      电话:0871-68336377       传真:0871-68339377
在市内可乘坐公交路线:55路、7路、116路、146路、58路、83路到黄土坡立交桥(西口)下车即到
云南普洛特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2010-2022 
滇ICP备2022001416号